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高级技术顾问、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院士所言,中国航天人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不久,通信部门就迫切希望中国的通信卫星及早问世,以改变中国通信技术落后的状况。经过多年的方案探索和可行性研究,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携带两台C频段转发器的首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迈出了中国通信卫星的第一步。此后,中国相继研发出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和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卫星平台,中国先后研制发射了两代数据中继卫星、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和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等航天器,硕果累累。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红五号(“东五”)卫星平台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大型卫星平台型谱的空白,可满足未来20年的大容量卫星应用需求。按照设计指标,基于“东五”平台的卫星载荷承载能力可达1500-1800公斤,设计寿命长达16年。这意味着,相比“东三”“东四”等现役卫星平台,“东五”平台能力将得到跨越式提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导遥卫星闪耀太空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发射的应用卫星主要可分为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类。在通信卫星领域,通过几代东方红卫星平台研发经验积累,中国目前已经能够研制涵盖固定、中继和直播等业务领域,频谱范围涉及S、C、Ku、Ka等各个频段的通信卫星,成为国际上少数能够独立设计、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之一。 在导航卫星领域,中国自行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洲伽利略并称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3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中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今年中国还将发射最后1颗北斗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在被誉为“千里眼”的遥感卫星领域,以中法海洋卫星、海洋1号水色卫星为代表的海洋卫星在海洋防灾减灾、污染监测与防治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高分”“资源”“环境”为代表的陆地卫星,初步构建起了稳定运行的中国陆地卫星遥感体系。而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气象卫星的发射,让中国的气象卫星的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中国航天人用2代4型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卫星发展之路,促成了气象卫星中、美、欧三足鼎立的格局。”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感慨道。 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崛起 除通信、导航、遥感三类人造地球卫星以外,中国也频繁发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卫星技术非常复杂,经常采用许多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等,故而在实践中一般会先发射技术试验卫星进行相关技术验证,待成熟后再发射业务卫星,以保证卫星业务的正常运行。 此前中国发射过的多颗“实践”系列卫星即属于技术试验卫星。2019年12月27日,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该卫星是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首飞试验星,将对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进行全面在轨验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志成院士告诉中新社记者:“实践二十号卫星搭载的先进设备已经全部实现健康检查,我们的电推进技术已经位列国际先进之列。” 近年来,中国也在大力发展科学探测卫星。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等科学探测卫星相继升空,开展探测和研究。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揭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序幕。现如今,中国已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航天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有力推动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